2023年红河学院专升本工学院怎么样?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红河学院工学院成立于2006年11月,其前身是红河学院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学院。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围绕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以“融合、转型、创新、服务、发展”为理念,以“跟随—并行—示范(超越)”为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转型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学院现有实验室用房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资产总值3200余万元。设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信息安全等8个本科专业;1个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研室;1个综合实验中心。工学院教职工95人(专任教师有8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其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讲师35人,助教10人,高级实验师2人,工程师3人,未评级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5人(含在读博士8人),硕士40人。工学院从其他高校、各企事业单位聘用了50余名外聘教师。学院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人数2100余人(含留学生、继续学习学生)。教育部2024年第二学士学位备案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3个。工学院现有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基地;云南省学校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云南省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云南省高校工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云南省高校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云南省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云南省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云南省高校深孔加工技术及特色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上海智隆·红河学院软件研究所;云南微速科技·红河学院软件研究所;工学院电力软件研究所;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授予优质人才培育基地;昆山“20+20”人力资源合作计划合作基地;教育部•蓝盾股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伙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仁宝集团人才培养基地;红河学院•达内教育AI智慧创新工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教育部规划建设中心立项);云南成达兴软件研发基地等基地、团队、校企合作单位。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1项,校级科研项目36项,横向项目24项,科研经费近805万元;出版专著17部;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643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13篇、核心期刊论文139篇;获国家专利授权273项。工学院承担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5项,出版教材31部。工学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获省级19项,获校级100余项。学生在参加各级别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其中获得国家级近60项项,省级90余项,州级8项,市级6项。近年来工学院毕业生就业趋势好,各专业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事业单位需求适应度高,毕业生多被江苏昆山仁宝集团、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无锡时代天使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等有实力的单位录用。工学院践行新工科理念,与长三角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云南省高新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正新橡胶等3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既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又实现了优质就业。工学院遵循“一个平台、两项示范、三个基地”的实验室建设原则,加强信息类专业群和机电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产业学院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