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河学院专升本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可以吗?
红河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蒙自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成红河学院,是一所云南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实行“省州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是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高等院校。
学校秉持“博远有鸣,开阔弘毅”的校训和“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校风,坚持“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较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红河学院正依托地缘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实践,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红河学院理学院,理学院是2003年蒙自师专升格为红河学院时最早成立的三个二级学院之一,由创建于1978年的物理学、化学两个专业整合组建形成。2003年以来,经过近20年的良性发展,理学院综合实力处于学校前列,有物理学、化学、冶金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本科专业,涉及物理学、化学、冶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2024年4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物理系及物理学专业、物理学学科调整至工学院,理学院同期更名为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和冶金工程二个系,有化学(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冶金工程(云南省高校中开设此专业的三个布点之一,排名第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6/14)三本科专业,涉及化学、冶金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承接了理学院的主要资源与优良传统,有云南省“有机化学”重点学科、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高校“特色食品、消费研发及其质量安全工程中心”、云南省高校“红河州民族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失效贵金属催化剂清洁提取高值化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有省级化学重点专业、省级化学专业教学团队、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省级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化学”学科是云南省硕士点建设学科,“材料与化工”是校级专业硕士建设学科。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实验楼建筑面积8000余平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40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达2200余万元。有各专业的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近40个;有应用分离分析实验室、能源新材料实验室、特色生物资源实验室、光化学与催化实验室、合成化学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食品储藏与加工实验室、冶金中间产物处理研究实验室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科研实验室近20个;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高自动比表面与空隙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化学工作站、微波消解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全自动凝胶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真空油炸果蔬膨化干燥机、离子色谱仪、多功能制粒机、小型真空冶炼炉、中频炉等大型仪器设备。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科研项目共立项120余项,经费14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经费1000余万元;省级项目28项,经费200余万元;省教育厅、州科技计划及校级项目80余项。学院还获得了专项项目100余项,其中中央财政、云南省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省级学科建设项目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项,经费近1500万元;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9项,经费近200万元;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36余项,经费110余万元。教师发表论文75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50篇,EI、ISTP收录2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近50项。学院厚实的学科平台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全部向本科人才培养开放,对创新创业教育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着力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秉承“学生为本、教学保障、科研创兴、应用增效”的办学理念,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地方发展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全面开展各专业面向行业的专业调研,在此基础上启动基于认证的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承办了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会“地方(行业)高校化学类专业应对产业变化的升级改造研究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基础较为厚实、成果较为丰富、社会服务有效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面向基础教育、化工、冶金、食品和药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检测与治理等行业岗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2007年以来本科毕业学生3000余人。